對新創公司來說,客戶能否理解並接受產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初生的公司在服務提供上,會遇到的門檻是客戶對於公司做該項服務的經驗會有所顧慮。在新概念或新產品上,則不再是顧客熟悉的產品,要說服顧客願意嘗試。但當顧客連「為什麼需要這個東西」都不清楚,再好的功能也很難被接受。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花時間跟客戶說明這個東西或服務可以怎麼幫助他。與前面所說的替客戶解決已知問題的方向很不一樣,這次是為未知的問題找出需求。
教育市場通常的做法在於透過小規模的講座、白皮書、案例分享或合作夥伴的示範案例來推動。讓潛在顧客逐步建立理解。這樣的過程既是行銷,也是產品持續更改定位,滿足真正顧客所需求的步驟。因此做廣告是需要有策略性的投資。例如當年 2023 年我經營 AI 社群時,痛點就瞄準中、高階經理人,讓他們知道為什麼,以及 AI 會替企業帶來什麼。所以一開始的廣告就比較多篇幅在描述我們如何幫助企業經理人,或是主管了解這些浪潮所帶來的未知、以及怎麼面對,或是怎麼採取第一步。接著就是針對專技人員,多多分享關於怎麼用 AI 來解決工作問題。以這樣的方式下去讓更多人知道來我們社群,可以知道 AI 工具,也可以知道有什麼管理相關的知識。這兩點,是不同角色分別的痛點。也因此即便我的社群算是非常晚成立的(2022 年我就在用 ChatGPT,但 2023 年 2 月以後才決定經營一個社群解決大家面對 AI 時,不理解的恐懼。),但是今天也是達到 10 萬多規模的社群,以及非常多部先驅們無償分享知識給社群的影片。另一個重要的便是影片,所以當時我還花了不少時間找到內容專家,一同經營社群。社群的影片在後面又可以變成一個很好的素材來幫助講師推廣他的理念,或是增加曝光。
教育市場的效益衡量,也是要思考的點,因為「教育」市場,本身就是多種不同方式的行銷活動,找出更大的網路效應或示範效應(例如 IG, YT, FB 等擴散),有個數字 10% 讀者可以記在心裡。有理論說只要擴散程度到 10%,這支產品或是宣傳就很成功。另外一個方式則是評估解釋的時間需要多長,如果訂單可以直接跳過說明,就進入議價評估階段,這也表示知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普及。還有所謂的口碑行銷,當早期被教育的客戶,願意幫助推廣,甚至成為具公信力的代言人時,也是一個可以評估的指標。
雖然我的 AI 社群沒有直接與我經營的公司綁在一起,因為我希望社群是很單純的社群,大家都能分享知識(當然過度誇張的內容都會處理),互相比較工具。也許有一天這個社團終究要選擇一個體系,但是都是以社員的利益最為優先。